从CICEE看行业趋势与企业破局之道,行业如何逆势突围?
发布时间:2025-05-28 17:10:48 浏览:次
近日,长沙工程机械展的举办引起行业关注,展会释放出的行业信号值得深入剖析。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——国内需求疲软、海外贸易壁垒高筑、价格战愈演愈烈,企业如何在“生存战”中杀出血路?从融资租赁到本土化深耕,从技术突围到生态重构,一场关乎行业未来的“破局之战”已经打响!
如今,工程机械行业正加速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迈进。展会数据显示,参展的工程机械产品中,75%已实现绿色化升级,电动装载机、氢能源泵车等成为焦点。行业预测,2025年电动工程机械渗透率或突破25%。三一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电无人概念挖掘机E-MOVE,采用纯电驱动,凭借场景化智能施工系统,在矿山开采、抢险救援等复杂场景中,综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%以上 。越来越多企业紧跟步伐,电动化、智能化产品不断涌现,推动行业产品升级换代。绿色化方面,新能源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,不仅降低能耗,还减少了环境污染,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,也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增长点。
工程机械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基建领域,其产业边界正不断拓展。在长沙工程机械展上,应急装备、矿业装备和公路装备专区的设立,展现了工程机械与多领域融合的趋势。北斗卫星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导航,无人插秧机助力农业机械化,消防无人机、灭火机器狗等设备在应急救援中发挥关键作用。山河智能的应急无人机搭载 “空地协同” 应急救援系统,在各类灾害救援场景中表现出色 。“工程机械 + ” 模式打破行业壁垒,创造出更多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,赋予行业全新发展活力。
全球化浪潮下,出海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重点国别和的地区为:俄罗斯、美国、南亚、拉美、东盟。2025年,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海外收入占比普遍突破50%,中联重科仅一季度便在土方机械、起重机领域斩获14亿元海外订单。企业不再满足于“产品出口”,而是通过海外建厂、本土化研发构建服务网络。国内房地产投资连续三年下滑,基建增速受地方债务约束,2023年挖掘机内销量同比降幅达40.8%。尽管设备更新周期启动带来短期回暖,国内挖掘机市场存量超500万台,以及价格战导致净利率跌至5%,部分代理商因设备积压被迫转型租赁商。用户“零首付”要求、免费服务条款挤压利润,行业生态陷入“赊销—坏账—恶性竞争”死循环。
虽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迅速,但在核心技术上仍存在瓶颈,尤其是零部件领域。高端液压件、精密传动装置等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,国内企业在相关技术研发上投入大、周期长,且成果转化困难。这导致整机产品在性能、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,限制了企业在高端市场的发展,使得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地位。
行业内产品同质化严重,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,陷入价格战泥潭。随着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,客户对价格更加敏感,企业被迫降低价格,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。一些中小型企业为维持运营,降低生产标准,导致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下降,形成恶性循环,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发展,还扰乱了市场秩序,阻碍行业健康发展。
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是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经之路,但多数企业面临人才短缺和资金不足的困境。既懂工程机械专业知识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,企业内部员工数字化素养普遍较低,难以满足转型需求。同时,数字化转型涉及技术研发、设备更新、系统建设等多方面,需要大量资金投入,对于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,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成本,导致转型进程缓慢,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力逐渐落后。
融资租赁能够降低客户的购机门槛,使更多中小施工企业和个体用户能够使用到先进的工程机械设备,有效释放市场需求。山推、厦工斥资成立租赁公司,将设备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,降低客户门槛。美国卡特彼勒80%销售依赖融资租赁,而中国渗透率仅8%,市场潜力巨大。
通过建立覆盖广泛的售后服务网络,为客户提供设备维修、保养、配件供应等一站式服务。利用物联网技术,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,提前安排维修人员和配件,减少设备停机时间。同时,开展二手机交易、设备再制造等业务,盘活存量设备资源,形成设备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,从存量市场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实现技术突围,需要企业从 “替代进口” 的目标迈向 “全球领先” 的更高追求。一方面,加大在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上的投入,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。另一方面,注重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布局。邵阳液压四象限泵实现能量回收,海格智能AI机械臂误差小于5毫米,国产GPU厂商景嘉微推出空天地通信方案,逐步打破外企垄断。
山河智能消防无人机、天仪研究院SAR卫星联动设备,将工程机械应用场景延伸至应急、农业领域。
在海外市场,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产品销售,而是要深入当地市场,进行本地化运营。在重点市场建立生产基地,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,降低生产成本,同时提高产品对当地市场的适应性。建立本地化的研发中心,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况特点、政策法规和客户需求,开发针对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。
中联重科土耳其备件中心、铁建重工俄罗斯维修基地,构建“制造+服务”双轮驱动模式,海外客户复购率提升40%。
当传统基建红利消退,技术创新与战略韧性将成为破局关键。工程机械行业的未来,属于那些敢于打破“内卷”、以技术创新重构生态的企业。当“中国制造”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,这场破局之战,或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。